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近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举行2025届毕业生毕业典礼,见证了4026名毕业生奔赴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将留泉就业,“在未来的岗位上,他们将做与时代同行的奉献者、终身学习的奋进者、实干担当的拓荒者,以专业铸就卓越,用技能报效祖国,书写属于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彩篇章。”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廖伏树认为。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市职业教育“赋能”地方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职业教育已成为泉州人才培养的一股新生力量,特别是“入学即入行,毕业即就业”的产教融合模式,为我市产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制造业是泉州的支柱产业,也是泉州的立市之本。广大制造企业在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但是,不得不承认,过去,泉州长期存在产教融合“不深融”、校企合作“一头热”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部分职业院校的培养机制与企业需求严重割裂,导致学生走入职场后适应性不够。
如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产兴教、以教强产、产教融合、赋能发展,让职业教育真正融入地方经济?
让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具适应性,是毋庸置疑的。为此要积极推动以群建院,以专业群衔接产业群。今年以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就大力推动以群建院改革,通过“系”改“学院”,在放权的同时,推动二级学院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实现跨专业人才培养,为更加深度的校企合作扫除障碍。为适应泉州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还在人文艺术学院增设了导游专业,侧重于外语方向,今年开始招生。如今,泉州很多职教院校都已经或者正在进行以群建院的专业设置改革,让学校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契合产业需求。立足十大千亿产业集群,我市也提出,要实施“一校一群一产业”布局,即一个职业院校,至少建设一个对接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并实现超九成在校生的专业方向对接本地产业体系。
要推进教学场景前置,实现教学相长,入学即入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深入企业一线现场体验,学生才能更快地上手和入行。不久前,黎明职业大学与福建火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首批“现场工程师”就走进企业生产车间,现场参与设备操作、工艺优化等轮岗实习。这种身临其境、实际动手的方式,无疑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关系,为今后毕业即上岗铺就道路。
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关键作用,促进“校企城”共育人才,提升市级产教融合项目水平。以安踏集团与黎明职业大学共同打造的安踏运动产业学院为例,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该项目已培养近千名对口实用人才,其中,超七成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的管理或产品开发人才。据了解,目前,泉州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已达51个,校企合作企业达到了2500多家,覆盖全市所有的重点产业领域,其中,政府部门的关键引领和促成作用至关重要。
客观来说,职业教育要真正“赋能”地方经济,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市就提出了“产业为引擎、职业教育为核心、科技为动力、人才为支撑、城市为载体”的“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本科层次学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高职学校为牵引,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融合共同体为依托,加快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从曾经的“校企错位”,到真正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再到“产教城融合”“产教科人城一体化”,泉州职业教育正加快融入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提升适应性和支撑力。可以肯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将成为教育强国泉州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泉州晚报数字报 (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