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早当家,这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跟随父母下田间地头帮忙做农活,童年是辛苦的。我是“70后”,生长在农村,自读小学起就要帮忙做农活,如摘花生、推车送肥、挖地瓜等等。许多事都淡然了,唯独对戽(hù)水记忆犹新。
戽水是一种古老而简易的灌溉方式,主要是把低处的水通过戽桶,人为地引流到高处。如今,戽水这项农事活动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却牢牢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什么叫戽?汲水灌田,提水抗旱。也就是说,把低处的塘沟水提高到高处干涸的田地里,利用戽桶工具把水戽上来。戽桶顾名思义,与旧式木水桶有些类似,也是用若干块木板相接而成的,用棕绳四根,均匀地挂在左右两旁,人们把它称为戽桶的“耳朵”,方便在戽水时两边系长绳而用。
古诗《夏日田园杂兴》:“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宋代陆游《村舍》诗句:“山高正对烧畲火,溪近时闻戽水声。”这两句诗充分说明了,戽水这一农事活动历史久远,被农民广泛运用。
怎样戽水?一根绳子系在桶口上,一根绳子系在桶底,两人相对站立,两手同时拉动绳子,带动戽桶,把戽桶桶口朝下甩向下端的水面,使戽桶的前边成一定的斜度,“咚”的一声扎下水去;当戽水桶灌满水的瞬间,两人同时用力,靠戽桶口的那条绳必须不失时机地往上提,把水桶提出水面,待戽桶凭惯性升到一定高度时,靠戽桶底边的那条绳再用力往回一收,抛向水坝的另一面,水桶呈口低底高之状,把水倒出,随即再将水桶甩向底处水里,灌水,提桶,倒水,如此循环往复。
我们老家,以农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仍然采用粗放耕作,旱灾时,地里一片繁忙戽水的景象。戽水是一项很费力的农事活动,要两人操作,须搭档轮候互帮。若水塘深或水路流长,要唤家中小孩助力、巡水和截土。我和弟弟还有邻居小伙伴常结伴参与。戽水动作看似简单,却需两人控制好两根绳的力道与方向以及落差大小,什么时间用力,什么时间让力。若是孩子帮忙的话,要在戽桶上系条绳子,协同提上水。这样循环往复,两只手用力的轻重、缓急和方向几乎没有一处是相同的。略一走神,左右两手的配合就会出现误差,如果左右两边的人失去默契,那么水就戽不上来了,有时身体还会失去平衡,甚至跌个踉跄,累得人精疲力尽。
池塘里面水有多深,这麻绳就放多长。戽水时,俩人相对着在塘边站好,左右手分别抓戽桶边的两条长绳。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看村里的农妇挥动手臂戽水了,每当看到她们轻盈地摇动腰肢,双手灵活地一摆一摆,那戽桶猛一下扎入水塘里,然后又像条鱼一般钻出水面,并保持一种稳定的向上姿态,在空中画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一俯身,一后仰,一提手,一甩肩,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这种戽水的镜头仿佛还在眼前。忆童年,诗以记之:“孩提劳动铸心间,往事随风记忆翻。种地下田常苦耍,人生渴望自童年。”
童年是一首忧郁而美丽的诗,让我流连忘返。从小参加劳动,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是我人生奋斗的开始。最大的骄傲,就是在成年时实现童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