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学60周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办学60周年 > 正文
    ”经贸扬帆:我从这里启航”丨梅 汉:忆母校 思源泉
    时间:2024-10-10 15:37 点击:

    高考刚结束的那年暑假,历经两天的车程,我只身一人来到泉州,踏入了还在发展中的泉州经贸学院。我先在空旷的校园里逛了几圈,又走进招生办公室,仔细了解学院的办学特色。正是这次走访,与老师们进行的愉快交流,有所触动的我放弃了北上求学的念头,并萌生了来泉州学习的想法。

    回到老家,填完高考志愿后,我还多次致电学院招生办咨询自己的录取情况,那份执着也让不少老师在未开学前就认识了我。而性格内向的我也因为这次大胆的尝试,慢慢变得开朗外向起来。

    那年的金秋九月,我再次踏上南下的列车来到泉州,成为母校轻工系第一届的学生。一踏进校园,陌生感很快就被驱散,因为我遇到了热情的学长和学姐们。而迎接我的班主任陈朝旭老师,他脸上和蔼可亲的笑容,至今仍然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或许是我积极向上的态度感染了大家,大一上学期,我顺利竞选上了班干部,还成了院学生会的成员,因此获得了不少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我还在学长和学姐们的引领下,尝试挑战学生记者的工作,并成了一名青年志愿者。当时每个周末,总能看到我奔赴学院、城市不同地方开展采访和参与各类志愿活动的身影。

    在第一学年的寒假,学院为来自外省的学生们提供了留校带薪护校的机会。面对这个难得的勤工俭学机会,我放弃了回家探亲,而是选择留在学校过寒假。在那个长假里,我时常与值班的老师们相伴,听他们讲述各自的教书经历、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个特别的假期,也在我的母校求学时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一的下学期,我还首次挑战了创业。因为听说校内的一个报刊亭正在寻找经营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勤工俭学攒下的薪水投入其中,开始尝试管理这个报刊亭。彼时校图书馆还在建设中,这个位于校内“黄金地段”的报刊亭,就成了不少师生们每日上下课会来查阅书报的地方。在校图书馆正式开放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我通过这个报刊亭,为大家提供了所需的书籍、报刊和多样化的便民服务。因为用心经营,这个报刊亭没有亏损反而有了一些盈利,这不但让我收获了第一桶金,更学到了宝贵的经营之道。我想正是母校赋予的这个特别机遇,让我比旁人多得到了一分收获与成长。

    作为一位来自外地的学生,我一直想让更多的学子了解母校,来这里求学。为此,读大二那年,我积极参与了学院组织的各类外省招生活动。通过协助组织活动,我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与提升。更让人感到开心的是,我在活动中还结识了一位老乡,也就是李英伟老师,他不但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给予了诸多帮助,在我毕业后的日子里,也如同兄长般,关心着我的成长,支持着我的工作。

    或许是参与活动时展现出的积极进取态度,让我赢得了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大二时,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还牵头创办了学院的心理协会。那时每逢周末,我不是与协会成员们一起举办心理沙龙,就是在教室里进行心理影片展播。当时,不仅协会组织的心理主题活动“走遍”了学院的每一个角落,我还与成员们共同创办了会刊《心协》,当中刊发的心理知识与资讯,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细细回想,母校给予我的养分实在太多,在这里,我磨炼了能力,也遇到了童振辉、郭淑芬、蓝开强等为我传道授业的恩师们,他们传授我知识,予以我谆谆教诲,更培养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拼爱赢的信念。如果形容母校宛如一座灯塔,那么,恩师们就如同塔中的明灯,总能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因为对母校和泉州的深深眷恋,毕业后的我选择留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打拼。如今的我也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追逐着心中的梦想。如今母校即将迎来六十周年华诞,我期盼能有更多的莘莘学子来到母校、走进母校、融入母校,也衷心祝愿母校永葆魅力,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梅 汉

    (作者系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08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现任中国平安业务经理)

    泉州晚报2024-10-0914版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南环路1129号 ,362000
    电话:0595-22467296(党政办)
    电话:0595-28050699、22487775(招就处)
    邮箱:qzjmxyxcb@163.com
    微信公众号